文|孫小婷
前段時間,一則深圳中學的聘用名單引起了熱議。9月11日,深圳中學官網發布了《赴外公招2019屆畢業生擬聘用名單公示》,擬聘用28名應屆畢業生。
據統計,這28人中,有博士4人,剩余24人全為碩士。學校方面,10人來自北大,5人來自清華,另有來自香港大學、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一流學府的畢業生。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新的現象,中學招聘碩士博士當老師已經成為了常態”。對于此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直言“并不稀奇”。
的確,早在2016年,人大附中發布了一份擬選聘教師的公示,16位擬選聘者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博士占了9席;畢業院校集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其中北大畢業生6名;此外還有3名美國高校歸來的碩士生和博士生。
高中師資的“高配置”,似乎已成全國趨勢。不少高中的招聘門檻也在不斷提高,在一些縣級市,高中招聘要求也會注明要碩士學歷。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今,讀碩士或博士已經并不少見。2018年,我國研究生規模已經超過270萬人,每年畢業的博士也有4萬多人。在找工大軍中,名校、甚至海歸碩士大有人在,碩博士很難再回到“炙手可熱”的時代。
就個體而言,不少研究生可能并沒有強烈的學術研究的追求,而且從事科研工作壓力頗大,需要保持在科研領域的持續輸出。對于不少碩博畢業生來說,進入高中當老師,也不失為一條頗為合理的職業選擇。
但針對這一選擇,網上也有不少爭議的聲音:已經在學術道路上投入了時間精力,取得較高的學歷,用來教高中生是不是有點浪費?
這樣的理解,或許是低估了基礎教育的潛力和價值。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沒有人可以否認教育對國家實力與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
對學生而言,基礎教育也是培養學習能力和認知思維的關鍵階段。梁啟超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痹皆缬龅揭晃缓美蠋?,就越是人生的幸運。
這些具有高學歷背景的老師來到高中,因為自身接受的良好教育,潛移默化中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傳遞給下一代,而他們對專業領域的理解、對學術前沿的追蹤,也都有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或許不少人感嘆,自己當年高中學化學是在背誦元素周期表、頻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中度過的。積累固然不可少,但如果能在哪位老師的點撥下,早點感受到原子結構的藝術之美,或許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少一些機械的輸入,多一些自主的探索。
同時,教育行業自身的變化也在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小學生都能敲代碼、用大數據寫論文、孩子家長雙雙是名校博士的時候,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的教師,具備更高的學歷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另一方面,我們看全國重點高中加入“搶人大戰”,也是在傳遞一種信號——一流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極為寶貴的資源。
比如,深圳中學今年9月發布的2020屆教師招聘公告,寫明的待遇是:提供一流的教師薪酬和福利待遇(解決深圳市戶口和事業編制、強力措施保障并幫助教師解決住房),更能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教育理想的平臺。有編制還能幫助解決住房問題,無疑在深圳極具吸引力。
尊師重教,不僅是社會的風尚,也需要切實的保障。通過提高老師的待遇,讓優秀的人才愿意去當老師,才有助于實現“用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p>
有句話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更高的樹、更密的云、更豐滿的靈魂,或許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培育、引領、喚醒”的目的。
那么面對此事,我們是不是該感嘆:進入基礎教育的博士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