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的市場環境下,“寒冬”這個詞可能已經聽膩了。
過去一年,資管新規令人沉默、一波三折的創投稅新政,募資難上加難等等,“寒冬”冷的徹底。但與此同時,也有期待。12月21日,深圳市政府發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扶持金融業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深圳新落戶的股權投資機構有機會一次性得到最高達1500萬元的獎勵??梢?,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私募股權向前發展的大趨勢并未改變。(信息來源:
大潮依舊,個人投資者如何乘風向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魚一樣,隨便投投都能賺錢。
⊥1110⊥倍變5倍,3年間中美差距縮短一半
美國的私募基金行業被譽為“華爾街王冠上的明珠”,經歷了近百年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而中國自“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成立起,近40年時間,私募股權經歷了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權市場。盡管我們的起跑時間比美國晚了幾十年,但隨著國內私募股權的成熟,中美差距正在慢慢縮小。
根據SEC發布的《2017年四季度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截止2017年底,美國的私募股權管理規模已經達到了57.78萬億元,而中國的私募基金規模僅為11.1萬億。美國是中國5倍還不止。
5倍的數字乍一看很嚇人,但是我們再看2014年的數據,美國的管理規模曾是中國的10倍之高,可以說是甩出了一條街。然而僅3年間,我們就將差距縮短了一半。(數據來源:
差距的縮小原因很多,除了政策等因素外,隨著蔚來汽車、餓了么、美團、周黑鴨等新興企業成功IPO,私募股權投資在國內也受到更多投資人的認可。新經濟環境下,股權投資也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人們投資未來的重要選擇,未來將大有可為。
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馀。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眮碓从谑ソ洝缎录s?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也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馬太效應如果放在私募股權投資上看,會表現為資金向優質項目傾斜,頭部效應明顯。根據投中數據,2017年,我國排名前三的VC機構的管理規模相當于后面40家GP的總和。(數據來源:
這一點也體現在美國私募基金上面,截止2017年年底,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我國有187家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私募股基金管理人;而根據SEC公布的報告,美國管理PE基金資產超過20億美元與管理對沖基金資產超過15億美元的基金總和約800家。
注:大型對沖基金顧問:擁有至少15億美元在管對沖基金資產的顧問。
合格對沖基金:由大型對沖基金顧問管理的凈資產價值在該顧問最近的完整會計季度之前的會計季度的任何月份的最后一日達到至少5億美元(單獨或與任何聯接基金、平行基金、和/或相關的平行管理賬戶合計)的對沖基金。
第4章私募股權基金:由大型私募股權基金顧問管理的私募股權基金。
美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雖然總數是我們的1/7左右,但管理規模卻領先中國私募基金近7倍,單個私募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為中國的33倍。(數據來源:
在私募巨頭方面,中美對比起來也是相形見絀。比如,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美國某知名集團管理的資產總值為4496億美元。而中國私募截至2018年9月底,管理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私募共235家,千億級別的私募少之又少。其中原因離不開美國私募基金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大量私募基金的爆發,但是只有做得好的活了下來,最后變成頭部的規模都比較大,并且伴隨著是數量的減小。(數據來源:
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差距,也會意識到基于馬太效應下的優勝劣汰,最終能夠保持長贏記錄的只是少數。
這兩年國內私募行業在持續洗牌,泥沙俱下。資金向頭部私募集中趨勢明顯,中小私募要么有特色要么有能力,否則都在持續淘汰行列。2018年新增的登記私募股權基金數量出現大幅回落,其中4月-5月下降幅度達到了53.13%。然而發行規模卻在不斷擴大,4月的私募發行規模為51.5億元,5月的發行規模達到了73.59億元。(數據來源:
資本寒冬下頭部企業紛紛報團取暖,在眾多GP漸漸退去的同時,“王者”愈加凸顯。
多如春筍、快如井噴的私募股權行業,國內光登記記錄中有管理規模的就有家(截止2017年底),而這里面有7080家管理人是管理規模在10億以下。這類小規模私募基金發1只產品通常需要耗時4個月以上,搞不好就很容易募資失敗,再加上動輒上千萬的運營成本,使得如果管理規模達不到10億,基金就會存在較大的虧損風險。并且有業內人士稱“很多小基金由于規模小,只是為了投資某一個項目,投完也就直接Close了”(數據來源:《2017年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綜述及12月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月報》;
小基金的崛起之路在資本寒冬下異常艱難。
不僅如此,在新監管政策出臺之前,寬松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低門檻的準入,也使得私募基金行業出現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如何進行投資?光有一顆勇敢的心是不夠的。
美國居民早就形成了將金融資產交給專業機構打理的理念。參考美國股權投資基金市場的經驗,相比機構LP,個人LP投資份額在發展過程中會逐漸受到擠壓。根據SEC發布的報告中來看,美國現在的投資者構成中已經形成以機構為主的結構,個人LP占比已經從2014年的13.9%下降到了2017年的9.8%。(數據來源:SEC報告;
國內的投資者構成也逐漸向機構傾斜。根據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2014到2017三年間,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上整體LP數量增幅達66%,遠超個人LP數量25%的增幅。(數據來源:
過去的股權投資市場中,雖然中國高凈值個人投資者人數居高不下,但股權投資與其他投資品類產品相比,鎖定期比較長,投資風險也相對較高,個人投資者很難進行把控,也很難與專業的機構LP同臺PK。
攀登喜馬拉雅的天梯——私募股權母基金(FOF)
個人投資者投資私募股權好比攀登喜馬拉雅,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登頂,但母基金(FOF)作為投資人攀登股權投資珠峰的專業向導,能夠幫助更多人有機會領略峰頂巍峨。
美國FOF基金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截止2017年底為止,美國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中,私募基金是最大的私募基金投資者,FOF也是美國私募基金的重要資金來源。
FOF在美國能夠大力發展的原因,主要還是由于風險較低、穩定性較高的特點,適合投資人進行長期資產配置。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具體說明:
FOF相比單一基金,可以更好的進行風險分散。根據EuropeanInvestmentFund的研究顯示,如果投資母基金,本金損失平均不到1%;如果投單支基金,損失率24%左右;如果只是投資單一項目,平均損失將達到40%?!?/p>
?。〝祿碓矗?/p>
_ERfy8jVIlifwoia2xEqrCsLQI6uiLepnFv7-ztoZJiuBkWDBZnREKzQtJNZPaYl&wd=&eqid=
f55e845bc2b0330)
優秀的基金由于機會稀缺,個人投資者很難接觸到并且進入。
業績出色的私募股權基金往往會獲得超額認購,因此,一般投資者很難獲得出色的投資機會,而母基金通常會與私募股權基金保持良好的長期關系,因此有機會幫助投資者投資于這些出色的私募股權基金。
FOF管理人通過投后管理能不斷的與子基金保持聯系和溝通,必要時還能“雪中送炭”,而個人投資者只能觀望。私募股權投資往往容易出現被投項目偏離原本投資目標等情況,而有經驗的管理人通過投后管理,能夠在危機時出面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狀況或調整發展方向。根據BCG分析,股權投資回報中,通過經營業績改善而占到的回報貢獻率接近50%,管理增值已成為了私募股權投資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隨著資管新規出臺、監管趨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海外頂尖私募管理人開始進軍中國、以及創投子基金稅負驟增消息“陰晴不定”等不確定性的出現,行業處于一種過山車的狀態,母基金管理人也要比以往更加審慎,更具韌性。
在應對起伏不定的市場變幻、擁抱新經濟的大潮中,個人投資者也需要更加深度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投資機遇,使得自己的資金能夠保值增值?專業的投資機構是幫助個人投資者“把脈”的有效工具,也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有效手段。同時,母基金作為投資人捕捉頭部企業,登頂“珠峰”的天梯,是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幫助投資人乘風向上,激流勇進的更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