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又稱戶口,是指國家主管戶政的行政機關所制作的,用以記載和留存住戶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書,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身份證明。高校集體戶口主要包含兩類人群:一是因外地求學暫時將戶籍遷往學校集體戶口的學生,二是沒有單獨立戶將戶籍關系掛靠在學校的教職工及家屬。高校戶籍管理主要負責學校教職工及家屬和學生集體戶口的管理工作,業務內容包括對集體戶口從遷入、過程使用(戶籍證明、戶籍介紹信),到遷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集體戶口在冊約人,每年新生戶籍遷入約3000人次,教職工及家屬落戶約400人次,為師生開具各類介紹信和證明材料上萬次。戶籍管理以人工管理為主,主要通過手工登記、人工審批的方式進行。窗口工作人員工作量大,效率相對較低,如遇到批量辦理畢業季和開學季遷入和遷出業務時,工作壓力陡增。此外,師生辦理一件事往往需要往返于院系、保衛處、就業中心等多個部門,耗時費力。高校集體戶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亟需提上日程。
上海交通大學在前期建設數字校園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基礎數據和先進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打造了開放式與綜合式服務相結合的全新管理平臺,實現對集體戶口從遷入、使用到遷出的全過程管理。
系統設計
設計理念
高校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該系統包括基礎、流程、業務三大平臺,以現有的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授權為基礎,以可視化流程平臺為依托,以數據共享為技術支撐,面向精細化業務管理,將高校集體戶口管理工作涉及的各個方面整合為一個整體的信息庫。
圖1系統架構
系統設計充分利用基于流程平臺的開發技術和自助打印系統,在實現靈活、高效、可視化的流程設計與建設的同時,與業務平臺的數據管理形成清晰、合理的邊界,為高校集體戶口管理工作提供決策、運行、互動的信息化系統。
基礎平臺
基礎平臺基于學?,F有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上海交通大學jAccount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登錄流程平臺和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
統一授權系統是在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管理流程平臺和業務平臺權限及角色的通用平臺,管理員可以在統一授權系統中直接管理用戶在流程平臺和業務平臺的訪問/操作權限[1]。
集體戶口用戶種類復雜,根據業務使用主體的不同定位,將用戶崗位劃分為新生、學生、畢業生、教職工、博士后、戶籍管理崗等六類。
流程平臺
1.工作流。由上海交通大學開發的現已成熟的“交我辦”平臺,基于先進的自定義工作流引擎,使用統一的頁面顯示風格,并具有對數據的正確性和完整性進行驗證的功能,可以實現對系統保密數據的加密,防止SQL注入攻擊等功能;采用全功能的表單開發工具與處理引擎,可以實現任意類型表單的可視化、零代碼開發,并實現高效率、高交互處理運行。
平臺將戶籍“遷入、使用、遷出”全過程業務申請審批流程作為數據產生、確認、修正的有效途徑,并以此保障數據質量。
系統采用可視化流程開發工具與處理引擎,包含在線提交申請表單、審批、二次提交附件、復審等業務流程,實現了跨系統、跨時空、跨業務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減少了申請審批過程中的奔波,提升了流程審批效率。
2.流程實例。流程平臺主要包括新生戶籍遷入、教職工落戶申請、戶籍介紹信申請、戶籍證明申請,以及集體戶籍遷出等五個功能模塊,為集體戶口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限于篇幅,下面以集體戶口遷移的申請審批為例,闡述基于工作流機制的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流程設計,如圖2所示。
圖2集體戶口遷移流程
需要遷出集體戶口的師生,通過該流程向保衛處戶政科申請《準予集體戶口遷移證明》,戶政科審核通過后,申請人收到自助打印短信通知,就近選擇自助打印機打印《準予集體戶口遷移證明》;去派出所辦理好《戶口遷移證》后再次提交保衛處審核,保衛處審核通過并準予離校,集體戶口管理系統中該學生的戶籍狀態變更為“遷出”;學生申請畢業離校時,離校系統通過API接口查詢該生的戶籍狀態,如戶籍狀態為“已遷出”,則戶政審核環節自動審核通過。
業務平臺
業務平臺通過數據集成、共享和調用的方式,實現集體戶口信息的動態管理,包括預遷戶籍信息、戶籍信息管理、業務信息管理和戶籍證明打印等功能模塊,具體實現如圖3所示的功能:
圖3系統功能模塊
1.預遷戶籍管理。平臺動態記錄所有流程平臺發起的戶籍遷入申請,包括新生戶籍遷入和教職工落戶申請。戶政人員根據派出所提供的戶籍信息,完成戶號分配。分配好戶號的預遷戶籍信息,進入戶籍信息管理模塊。
2.戶籍信息管理。在預遷模塊完成戶號分配的戶籍信息進入管理模塊,戶籍狀態為“遷入”;通過戶籍遷出流程完成戶籍遷出的戶籍狀態變更為“遷出”。戶政人員可根據條件查詢所有戶籍信息的相關信息,結果可以通過Excel表格導出;并可手動遷出特殊人員(如離校人員等)的戶籍,修改戶籍狀態記錄遷出地址;戶籍人員身份發生變化時,例如學生留校,也可修改戶號等戶籍信息。所有戶籍信息隨時可以跟蹤、查詢[2]。
3.業務信息管理。平臺動態記錄所有流程平臺發起的流程狀態,包括等待審核、等待證件上傳、審核不通過、已完成;根據條件查詢、統計、導出所有業務流程信息。所有業務記錄全部留痕、可查。
4.戶籍證明打印。上海交通大學和當地派出所為減少師生往返轄區派出所的奔波,承擔了該項業務。因戶籍證明版式固定,原本不適用于自助打印機。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業務平臺,通過繪制打印模板,實現平臺一鍵打印功能。成功申請“戶籍證明”流程的學生,需至戶政科窗口憑短信領取戶籍證明材料。
數據共享
系統內部除可通過流程平臺、業務平臺和數據庫實現數據交互共享之外,還可通過校級共享數據庫ODS,調用學校人事系統、本科教務系統和研究生系統中與戶籍相關的師生數據,例如曾用名、籍貫、出生地、婚姻、學歷等;利用權威數據源,減少終端重復輸入,為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提供有效支撐;同時將戶籍遷出信息與離校系統共享[3],實現戶政科的自動審核,更好地將審核認定過程程序化、規范化、自動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自助打印平臺
“交我辦”平臺通過業務驅動,向自助打印[4]系統定向推送數據,結合自助打印系統中準備好的打印模板,實現各類證明材料的標準化打印。
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包括3套標準打印模板,包括準予集體戶口遷移證明、辦理戶籍相關業務介紹信和落戶介紹信。本平臺配合工作流,實現流程發起、審批、自助打印。
系統實現
系統框架設計
為使系統具有良好用戶體驗并方便系統維護,系統采用B/S結構,各類用戶只需使用瀏覽器或使用上海交通大學自研“交我辦”App,即可實現戶籍業務的網上申請與審核等操作。
為提高用戶使用的易用性以及系統運行維護的可靠性和高效性,系統利用JavaEE的三層架構體系,采用Java編程語言技術,以PHP+SpringMVC+Hibernate實現表現層、業務層、持久層等的功能。
流程平臺和業務平臺的交互
基于流程平臺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是在業務平臺系統和終端用戶界面之間增加了一層面向服務的機制,可以屏蔽后端業務管理系統的復雜邏輯,以統一的方式面向終端用戶。
流程平臺和業務平臺之間,通過標準化的Messenger事件驅動模型,實現流程平臺和業務平臺以及數據庫之間的交互[5]。
圖4流程平臺Messenger界面
圖4為流程平臺的工作流事件配置窗口,事件驅動通過調用業務平臺的Java邏輯代碼,實現流程平臺系統模型與實際業務工作模型的一一對應,簡單易行。
應用效果
該系統自2020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逐步運行,運行至2021年12月已有20個月,流程發起數量已有萬余,見圖5。
圖5上線至2021年12月流程發起數量
上線之初恰逢疫情期間,需要辦理集體戶口業務的師生用戶在電腦或手機終端即可提交業務申請,無需前往保衛處戶政科;戶政科審核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在電腦或手機終端審批業務申請。
流程審批通過后,師生可自行前往校內多個自助打印機服務點,打印所需的戶籍證明材料。新的管理模式,既避免了師生與工作人員正面接觸,符合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所倡導的“非接觸、少接觸”服務模式,也因為申請和審核均不受時空限制,而縮短了業務辦理的時間,提高雙方效率。
另外,集體戶口系統通過提供標準API接口的方式,與迎新系統、離校系統打通。迎新系統可以實時獲取新生入校時需收集的新生戶籍信息,離校系統可以實時獲取畢業生離校時是否已完成戶籍遷移的狀態,戶政科審核環節實現全自動審核。
服務流程的優化,極大地減輕了戶政科工作人員在新生開學和畢業生離校兩個戶籍業務辦理高峰期的工作壓力,也避免了人工辦理業務可能產生的錯誤,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也保證了數據準確性。同時,將畢業生的戶籍流向信息進行信息化存儲和管理,也為校友管理提供了數據依據和管理支撐。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學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為實例,針對集體戶口管理過程中業務流程規范要求高、業務需求量大、數據采集嚴謹性強等特點,從項目需求和技術實現方面討論了采用JavaEE技術、基于可視化工作流的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本系統通過對集體戶口的系統化、信息化管理,實現了戶籍業務網上申請、網上審核、自助打印,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路”。該系統促進了高校集體戶口管理工作的流程化、規范化和便捷性,對高校戶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管理提供了良好范例。
參考文獻
[1]白雪松等,身份與權限體系關鍵技術的總體設計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第C1期:260-263
[2]于越等,集體戶口信息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11:92-94
[3]侯毅等,高校戶籍管理系統的設計及日志分析[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7年34卷第1期:100-105
[4]馬興永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自助打印服務系統運用研究——以西南林業大學為例[J].福建質量管理,2019第13期:P247-247
[5]張朝暉等,高校建設工程合同審批流程的設計與實現[J].教育信息化,2019.07:78-81
作者:崔景娜(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齊會巖(上海交通大學保衛處)
責編: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