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會同市教委聯合開展的“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安居保障”專項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將持續開展到明年上半年,活動期間為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定向提供一批租金可負擔、長期穩定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通過線上看房選房和線下租賃服務相結合的方式,讓畢業生便捷租到好房,安身安心安業。
本次活動組織城投、城開、新黃浦等租賃企業提供畢業生安居保障定向房源11個項目、合計約40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這些房源的交付入住時間在今年8月至明年上半年,其中50%以上的房源在今年11月前交付;區位分布在楊浦新江灣城、楊浦濱江、徐匯漕河涇、浦東周浦、閔行浦江、閔行梅隴、閔行吳涇、寶山大場、松江新城等區域;房型80%為一居室、20%為二居室,單套可住人數根據戶型不同在1-4人不等;單套月租金40%在3000-4000元,40%在4000-6000元,20%在6000元以上。
自7月18日(周一)中午12時起,本市本科以上高校非上海生源應屆畢業生,已與本市就業單位簽訂三方就業協議且在滬無房的,可以登錄“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安居保障”微信小程序在線看房和提交預申請。相關房源交付入住時,將優先滿足預申請畢業生的租賃需求。
“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安居保障”
微信小程序
部分畢業生安居保障定向房源內外景照片
活動規則問答
問
“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安居保障”是一項什么活動?
答
為緩解新就業畢業生住房困難,市住建委(市房管局)會同市教委,組織一批區位便捷、戶型合適、價格合理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定向保障在滬就業且無房的本市應屆高校畢業生?;顒油ㄟ^線上看房選房和線下租賃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問
高校畢業生參加這項活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答
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對象,可在“在滬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安居保障”微信小程序完成身份驗證后登錄瀏覽房源信息,選中心儀房源后提交保障性租賃住房預申請:
1、本市本科以上高校非上海生源應屆畢業生;
2、已與本市就業單位簽訂三方就業協議且在滬無房。
本活動持續開展到2023年上半年,尚未簽訂三方就業協議的畢業生可在簽訂三方就業協議后完成身份驗證并登錄。
問
選房和提交預申請有哪些規則和限制?提交預申請后能否修改和撤銷?
答
本活動自7月18日中午12時起開放房源預申請。每名對象只能預申請一個項目一種戶型。每個項目的預申請截止時間有所不同,一般為項目計劃交付入住月份的前一個月月末(如計劃2022年10月交付入住的項目,預申請結束時間為2022年9月30日)。所選項目預申請結束前,用戶隨時可以撤回預申請重新提交。具備合租條件的房源,可以由一人提出預申請,兩人共同合租(合租人員也需符合保障性租賃住房申請條件,直系親屬共同居住除外)。
問
活動提供的房源會有變化和增加嗎?
答
目前活動提供房源11處、共約4000套,交付入住時間從2022年8月至2023年上半年不等,其中50%以上的房源在今年11月前交付。根據全市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的總體情況,活動提供的房源后續可能進一步增加。請用戶及時關注小程序中房源信息更新情況。
問
活動提供的房源租金有無優惠?
答
按照我市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保障性租賃住房租賃價格初次定價在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的九折以下;后續調價時,每年調價漲幅不得超過5%且不得超過同地段市場租賃住房租金漲幅。另外,承租人可以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如符合市、區人才租房補貼政策享受條件,也可以按規定申請租房補貼(一般通過單位申報,入職以后可關注相關信息)。
需要說明的是,活動展示的房源在達到交付入住條件并完成保障性租賃住房租賃價格評估和備案手續前,發布的租金區間均為暫定價。最終簽約租金按照經區房管局正式備案的租賃價格執行。
問
預申請完成后,怎樣辦理正式申請和簽約入住手續?能放棄簽約嗎?
答
每個項目預申請截止后,租賃運營企業將通知申請對象入圍結果。對預申請量超過可租房源量的項目戶型,按照提交預申請的時間先后確定入圍對象。入圍對象接到通知后,在規定期限內確認是否承租;如確認承租,提交保障性租賃住房申請,審核單位在一周內完成審核,隨后即辦理選房和租賃合同簽約入住手續;逾期未提交正式申請和辦理簽約入住手續的對象視作放棄承租,預申請人和租賃運營企業雙方互不擔責。
問:
活動過程中會組織現場看房嗎?
答:
正式簽約入住前,申請對象可以到最終選定的房源看房,確認后再簽約。預申請期間,需要看樣板房的申請對象可以按照小程序提供的聯系方式與項目運營方聯系,由項目運營方根據現場條件酌情安排。
問
我不是本市應屆高校畢業生,但也想租賃這些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沒有其他渠道?
答
參加本次活動的11處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除安排部分房源定向接受畢業生預申請外,均留有更多房源面向社會供應,相關信息將在房源達到交付入住條件并正式供應時另行公開發布。有租賃意向的其他市民可留意市、區房管部門、租賃企業信息發布及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