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江聃
近期,北京引進畢業生政策調整,放寬了落戶門檻,這意味著國內超大城市的城市人才爭奪升級。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7月16日發布《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文件中放寬適用對象、降低本碩畢業生落戶條件、新增計劃單列引進項目等調整引起廣泛關注。記者還注意到,自去年底以來,多個超大城市放寬了郊區或新城落戶門檻,落戶政策為郊區導流成超大城市共同選項。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戶籍政策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超大城市放寬人才落戶門檻能夠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活力。但也需要注意,人才引入往往推升房地產炒作預期,需要注意協調。
加大力度
吸引青年人才
新版辦法明確,北京市將建立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主管單位、用人單位組成的三級管理體系,對畢業生實行精準引進、分級管理。
與2018年2月北京市人社局發布的《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工作管理辦法》相比,最新政策有三大亮點:一是政策適用對象新增“畢業兩年內初次就業”的畢業生;二是對本科和碩士畢業生的落戶條件放開了不少;三是實行計劃單列引進項目增加,新增包括市委市政府重點支持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藥健康等高精尖產業,“兩區”建設重點落地項目,本市市級“服務包”企業,重點稅源、重點引進、重點培育企業以及獨角獸企業,招聘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200位的國內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或“雙一流”建設學科碩士研究生等。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解讀稱,畢業兩年內初次就業的畢業生是指戶口保存在學?;蛟?,檔案保存在學?;驊艏厝肆Y源公共服務機構的未就業畢業生,或畢業后在擬引進的單位實現初次就業且工作滿1年以上的畢業生。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200位的國內高校目前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7所。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對記者表示,此次調整針對性服務于“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的特征,尤其是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誰能集聚一大批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端急需緊缺的青年人才,誰就能搶占發展的先機。
我國正在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7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人口、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均在上升。北京市的數據,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0.4個百分點,降幅高于全國整體水平。
“政策變化會對于應屆畢業生產生較大影響?!币拙友芯吭褐菐熘行难芯靠偙O嚴躍進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超大城市的戶口含金量比較高,或者說戶籍的門檻過去比較高,放松后客觀上對于畢業生在京定居等都有積極的作用,也將影響北京人才結構和人口結構。他強調,類似人才引入,能夠帶來紅利,值得肯定,當然各地人才導入的時候,往往也是房地產炒作和升溫的時候,要注意協調。
落戶政策為郊區導流
根據中國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是超大城市,500萬-1000萬之間的屬于特大城市。住建部發布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報顯示,全國有6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17個城市超過500萬。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與2018年版本的管理辦法相比,新版辦法制定年度指標分配方案遵循的原則由五項精簡為四項。其中,保留了扶持郊區、艱苦行業、基層一線發展的原則。而根據公開信息,去年底以來,多個特大、超大城市放寬了郊區或新城落戶門檻。
比如:去年12月,廣州發布《廣州市差別化市外遷入管理辦法》,準備在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7個區實施差別化入戶政策。今年2月,南京市提出,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對持有四區居住證、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人員,即可辦理落戶。今年3月,上海市印發《關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制定差異化的人口導入和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居住證積分和落戶政策,引起廣泛關注。此外,青島今年以來已經先后降低個別縣域和新區的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
分析認為,戶籍政策是影響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放寬郊區或新城落戶,有利于補充這些地區人才不足的短板,同時年輕人也是消費、創新創業和就業的主體,將加快當地的發展。
嚴躍進表示,類似精準引進的政策,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大城市戶籍政策調整的導向。尤其是部分落戶門檻放松,其有助于相關人員的更好落戶。另一關鍵點是,類似做法至少說明過去嚴苛的戶籍政策在放松,其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導向。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人才引得進,還要留得住。在嚴躍進看來,后續需要在租房落戶等方面積極發力,真正促進人才的安居樂業。要充分保障此類群體的各類發展需求,不能簡單以提供住房或減免租賃住房租金等來刺激人口導入,更多是要給與人才各類新的保障,包括人才發展計劃等。
“人才流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眳菐洷硎?,新版引進人才管理辦法靶向性解決符合條件群體“不能留”的問題,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解決“不敢留”的問題,例如降低人才住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