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業思維VS職業理念
上海的狹隘、排外和高冷,給很多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與深圳的開放包容截然不同,上海人的優越感滲透到骨子里。這是這座城市的問題,也是這么多人看衰上海的原因。
很多人拿杭州來氣上海,問上海,你們為什么出不了馬云,出不了阿里巴巴?面對這些質疑,上海一直保持高冷,這個有點像深圳,不管別人怎么黑,都懶得回應?;蛟S,這兩座城市都太忙了,忙于賺錢干實事,無暇顧及口舌之爭。
這些年,中國明星城市的成功,如深圳、廣州、杭州,都得益于市場經濟和創業文化。深圳是一個典型的創業型城市,廣州則有大量的商貿市場,杭州誕生了阿里巴巴,于是我們很習慣于用普通市場思維和創業思維去判斷一座城市的未來。若以此為標準,那么深圳、廣州、杭州,則比上海更有優勢。前面三個城市像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后面則似乎步入中年。
我們似乎隨處可見上海的“中年富態”,這座城市高端奢華、豪華洋氣。上海歡迎外資、外企,尤其是跨國公司,小資本、小公司、創業公司入不了他的法眼,就連上海大學畢業生都一口流利英語,似乎是為外企準備的。所以,有人說,上海充滿了打工文化,而深圳到處都是創業激情,一個西裝革履,一個則打了雞血。于是,一座創業的城市比打工的城市更有前途,一座激情的城市比冠冕堂皇的城市更有前途。
但是,創業與打工,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小資本與大資本,其實都是市場文化,只是層次、規模以及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深圳科技園、福田CBD,存在小技術公司、本土創業公司、私募基金公司,上海陸家嘴則云集不少跨國公司、公募基金、國際金融巨頭。其實,這兩者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面對的市場不同。
打個比方,澳門巴黎人里,一樓熱鬧非凡,很多客人在玩各種賭博游戲,15樓則冷清不少,少部分包廂里,藏著幾個國際大佬在玩大的。這不能說明哪些市場好,哪個市場差。就像白馬市場人山人海、討價還價、競爭激烈、充滿活力,萬象城則客流稀少,幾十個國際大牌長期霸占。但不能說明萬象城就比白馬市場差。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在20世紀前幾十年便是十里洋場,當時歐美電影與上海電影同步上映,成為遠東重要的國際都市。今天,上海依然是外國人、外資企業、跨國企業首選的中國城市。深圳的國際化程度,跟上海比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上海的國際化地位,目前中國還沒任何一個城市可取代。只要中國繼續對外開放,上海的重要性只會加強而不是削弱。
任何一個大都市,經濟水平達到一定程度,都會從創業文化走向職業文化。紐約、東京、倫敦、香港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創業型城市。全世界最頂級的這幾個城市,都是高度職業化的城市。某種程度上說,職業化程度越高,這座城市越發達。
目前,深圳的創業文化濃厚,但是隨著深圳不斷發展,大企業越來越多,職業化程度就會強化,同時創業型企業就會被擠出,創業文化自然就會淡化??v觀歷史,倫敦、紐約、東京,幾乎每一個大都市都經歷過這么一個過程。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優勢和角色。上海,只負責高大上。這座城市是中國內地最好的對外窗口,它的任務是為中國大地吸引更多的外資、外企,輻射整個長三角經濟圈。上海其實對標紐約,外企、跨國企業、大企業、高端職業人才則選擇上海。這是一座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大都市。
只是這座城市玩的是“神仙打架”的游戲,不太親民,遠離群眾,再加上原本的孤傲、高冷,讓很多人感覺難受。若你攜百億巨款,這座城市定然會奉你為座上賓。反過來,大型企業,自然也會往這座城市集中。
當然,有人會懷疑,這座沒有活力、創新、創業及激情的城市難道不會沒落嗎?高端城市的競爭不是比人口,而是比人才;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腦力;不是比聲音大,而是比智慧深。舊金山不過80多萬人,整個舊金山灣區不過700多萬人,紐約也不到800萬人。深圳10家私募基金募資10個億,和上海一家投資銀行投資10個億,二者有什么區別?深圳可能1000家小投資公司競爭,上??赡?0家大投資銀行競爭,二者也沒啥區別,只是競爭的層次、規模、烈度不同。
上海的競爭,是一種于無聲處的競爭。杭州的崛起,不會替代上海,反而會強化上海。杭州以及長三角城市圈的創業文化、制造體系,與上海的職業文化、金融市場、高端經濟相匹配。
上海的真正對手,不是杭州,也不是深圳,而是以香港為首的粵港澳大灣區。我們說,上海的國際化都市地位很難被替代,但是這個前提是在中國內地。如果加入香港,尤其是香港逐漸融入大灣區,那么上海的第一國際窗口的地位則將受到挑戰。
香港的國際化程度遠比上海高,若香港強化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的聯系,那么或許會有更多資本、企業、人才從香港進入大灣區、中國內地,而不是上海。香港、澳門加入大灣區后,珠三角的競爭力前景,要強于長三角。與上海相比,香港成熟的國際市場、金融航運優勢、科研體系以及歐美文化認同,更有可能帶動珠三角走向開放,走向國際,成為中國下一個改革開放時代的增長極。
深圳:過去思維VS未來挑戰
看香港,視野要開闊一些,國際化一些;看上海,需要站得高一些,格局大一些。那么,看深圳,則需要更多的謙卑和反思精神。
過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奇跡。放眼世界,深圳的崛起也是嘆為觀止的。這是一座沒有明顯弱點的城市。深圳的金融、科技及制造產業突出,經濟實力強勁,財政收入充足,城市優美,氣候宜人。這城市,富有活力,積極進取,敢于競爭,創業文化濃厚,追求創新、自由、平等。每年大批青年人奔赴這座城市,年新增人口接近50萬。
但是,正因為如此,深圳才需要更多的反思。思考過去四十年成功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未來還能否如此快速發展。畢竟“樹不會一直漲到天上去”,我們容易犯的錯誤是,以過去四十年大跨越的發展思維去丈量未來。
從國際歷史來看,美國“鍍金時代”、二戰后的日本和德國,曾經經歷過三十四年的高增長。但是,大多數國家在持續高增長40年之后增速都會放緩。最近幾十年,美國、日本以及香港,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遠低于中國。畢竟從零到八十分容易,從八十分到一百分很難。
未來,深圳還能否像過去一樣跨越式發展?
深圳過去的成就,得益于其“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各地人才進來,沒有歷史負擔,沒有文化牽絆,沒有盤根錯節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這里因生意而打交道,這座城市逐漸成為中國市場文化最發達的城市。
深圳,因市場經濟而興起。這座城市,人人追求公平交易、創新創造及契約精神。與傳統文化古城、首府城市完全不同,這座市場文化的城市,吸引了全國各地年輕人在此打拼。這是一座私營企業、小人物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城市,沒有大國企、跨國巨頭的眷顧。這就是這座城市內在的競爭力。
所以,深圳吸收了全國人才紅利、人口紅利,以最小的投入收獲最大回報。深圳不需要建大學,投入培養人才,北京、西安、武漢、上海等大批大學生都會投奔而來。那是深圳年輕人居多,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需要花錢建太多醫院、養老設施,甚至不需要建太多學校。
簡而言之,來深圳的年輕人,只干活,只創造財富,但是極少給政府添麻煩,極少占用公共資源。一直以來,深圳財政富余,社保富余,大量資金可以支配。這座城市負擔極低,但收入極高。這就好比人年輕時,生病少干活多,享受少創造多,家庭自然比較富有。但是人終有老去的一天,深圳是否應該未雨綢繆?
目前,深圳的平均年齡為33歲,應該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城市。但是,這批年輕人不少都已經有孩子,或計劃生孩子?,F在全國上下都在為“生孩子”發愁,深圳卻擁有巨大的幼兒優勢。但是,培養幼兒成才,深圳還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
與北上廣相比,深圳的人口規模不是最大,面積也小得多,教育資源和條件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園兒童(52.4萬)和中小學生(155.3萬)人數卻是最多的。深圳中小學及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緊張,教育水平無法與北上廣相比。
這意味著當下以及未來,深圳教育的公共財政投入需要大幅度地增加。
目前深圳各類幼兒園1771所,公辦園只有68所,占比僅為3.8%。最近深圳政府推出學前教育發展計劃,將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計劃明年將新增900所以上公立幼兒園,教師工資全部翻倍。到2020年,全市幼兒園總量預計要達到1967所。其中,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占比80%以上,全市公辦約984所。
教育硬件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但是教育水平及軟件則需要時間沉淀,以及持續的大量的財政投入。
除了教育,深圳的醫療資源也極為緊缺,全市醫療水平與北上廣不在一個層次。隨著幼兒人數的增加,不少年邁的父母也跟隨子女來到深圳,如此幼兒和老人疊加,深圳的醫療資源更加緊缺。
過去年輕人來到深圳,體弱多病的人少,深圳的醫院以及醫療水平長時間處于薄弱狀態。如今,醫療需求大幅度增加,醫院又無法像學校在短時間內投入建立。醫院的投入及維護成本遠遠大于學校。醫療技術的進步,與醫科大學的積累深度關聯。深圳沒有強勢的醫科大學,很難在短時間內將醫療水平提升到北上廣的水平。
所以,教育與醫療,是錢的問題,但光有錢還不夠,還需要持續投入以及時間積累。
深圳,這座城市,吃了四十年的人口紅利、人才紅利,如今依然享受著這種紅利。但是,紅利的另外一端,這座城市的軟性基礎設施薄弱問題逐漸凸顯。深圳未來需要為之前的紅利買單,需要投入大量的醫療、教育,給深圳建設者以及兒女、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如果這座城市無法提供與之匹配的公共服務,那么它的吸引力也會下降。深圳房屋均價是5萬多,廣州才3萬多。同等價位,你可以在廣州買更好更大的房子,孩子上更好的學校,享受更好的醫療資源。深圳的工資收入,與廣州差距并沒有那么明顯。你會選擇廣州還是深圳?
同等價位購買一套深圳的學位房,但是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如北京上海,考入一本大學的幾率也遠低于北京、上海。廣東的一本錄取率只有10%左右,而北京達30%。如此比較,你還會選擇深圳嗎?
目前,深圳在重癥病方面的醫療技術遠不如北上廣,如果人老生病了,還得去廣州看病,這必然會降低這座城市的吸引力。
當然,如今每年依然還會有大量的人加入“深漂”行列,但老深圳人目前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深圳的醫院、教育資源緊張,教育水平跟不上,軟基礎與這座城市的實力完全不匹配。
深圳,這座城市也逐漸在走向成熟。如今,深圳關內房價超過6萬,創業成本已大幅度提高,大企業不斷入駐深圳,職業文化逐漸走強。老一代深圳人逐漸也在此扎根,他們可以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搭橋。這座城市慢慢也會走向本地化,外來人口以及充分競爭的趨勢也會減弱。
如上海一樣,深圳將來走向職業化、穩定化,說明這座城市在走向成熟。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前提是這座城市必須能夠負擔得起自己,也就是不再完全依賴于外來人口的人才紅利——本地應該具備一定實力的高校,并培養大規模的人才。但是,目前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還比較低。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金錢,也需要時間積累。
過去的深圳,就如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卸掉所有包袱,一路狂奔,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如今的深圳,逐漸成家立業,拖家帶口,甚至沾親帶故,吃飯的人多了,干活的人相對少了。
對于深圳來說,一個不太好的消息是,深圳的家庭杠桿率是北上廣最高的。深圳不少家庭承擔著高房貸,實際上在透支當下和未來的消費,以及上下兩代人的教育和醫療儲蓄。
所以,深圳,過去及當下賺得錢,要為將來做好打算。日子還長著,深圳就像一個孩子剛出生的家庭,將來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必須未雨綢繆,為將來打算。
這座城市,需盡快補上軟基礎設施的課,加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投入,將深圳建設成為一個屬于深圳人的城市,打造成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所以,未來看待一座城市,應該具備“城市圈格局”,以國際思維、市場理念和未來視野來衡量,如此更加理性,更加客觀,更加本質。
上海的前途取決于長三角城市圈,上海干好第一國際化都市的事。香港和深圳的機會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已沒辦法像過去一樣大踏步往外走,而應該想辦法如何與內地城市融合,做好帶領內地城市走向國際的帶頭大哥;深圳只要彌補軟性基礎的短板,自然可乘大灣區勢而起。
本文來自左邊左邊微信公眾號右邊:右邊智本社(左邊ID右邊:zhibensh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