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韶葵實習生王佳琦上海報道
在蘇州、南京之后,上海臨港新片區(也稱“臨港新城”)也出手優化調控政策了。
4月12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官網發布《關于優化調整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徑的通知》(簡稱《通知》)。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組織對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徑進行了優化調整:根據臨港新片區的產業發展導向及城市功能發展需求,形成了《2022年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重點支持單位清單》。2022年重點支持單位中工作的人才,“須在新片區工作滿一年以上”可縮短為3個月或6個月,其余條件仍參照《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適用范圍及操作口徑》執行。
此外,此次政策優化調整還將原《購房資格確認函》調整為《臨港新片區人才住房政策認定函》,有效期由原6個月調整為12個月。
前述《通知》還列出了需工作3個月或6個月的重點支持單位清單。換言之,只要在臨港新片區重點單位工作3個月或者6個月、符合條件的人才就可買房,與此同時,又將購房資格有效期延長了半年。
臨港新城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來,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汽車、新能源等高新產業,隨著產業發展壯大,這一片區對人才的吸納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上?!笆奈濉币巹澲?,臨港新城是重點發展區域,芯片、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多個重大項目落地于此。過往的臨港新城,依靠優惠政策吸引人口入駐,隨之而來的是配套建設,新片區逐漸被“填滿”。
專家擔憂市場過度解讀
從此次臨港新城發布的重點扶持企業名單來看,入圍企業有615家,以高新科技為主。這些高精尖產業企業規模雖不大,但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存有增長空間,可以說,臨港新城通過政策優化,給予想在這一片區落戶生活的人才更低的準入門檻。
而臨港新城近年來的房地產走勢也是向上的。作為五大新城之一,上海最近幾年對臨港新片區政策扶持力度一直在增加,區域內樓市發展也比較快,逐漸成為為全市炙手可熱的板塊之一。
從上海中原地產提供的臨港新片區最近三年的供求數據來看,2020年供應7.4萬平方米,成交17.2萬平方米;2021年供應48.8萬平方米,成交41.7萬平方米;2022年一季度供應42.7萬平方米,成交38.8萬平方米。
很顯然,臨港新片區在2020年的成交數據快速上行,2022年一季度接近去年全年的供求量。去年市場大熱,臨港樓市不少項目觸發積分制,而買家幾乎都是人才。在供小于求的情況下,二手房價格也出現上漲。而臨港新片區的新房庫存還不到12萬平方米,按今年一季度的成交走勢來看,市場供求矛盾突出。
與此同時,從去年開始,臨港新片區成為上?!巴恋毓髴簟?,住宅地塊供應差不多占比全市30%,主要原因在于配合臨港新片區的產業發展,也為后續市場供應量增加做鋪墊。上海2021年第三次集中供地推出27幅土地,其中,臨港新片區有6幅土地上架,競得者以金橋集團、臨港城投等國企為主。
最近,臨港新片區的新房開售均會觸發積分。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分析指出,這是市場供需不平衡的表現。如果購房者購房時效只有6個月,可能會出現購房資格失效,但房子還沒有買到的情況。因此,臨港購房政策有必要進行優化?!皩①彿抠Y格有效期時間延長可以減少購房者反復辦理手續的周折,降低各方成本。人才申請時間縮短則意味更快得到‘人才’認定,有了人才認定后可以享受諸多優惠政策,買房是最大的優惠之一”。
但包括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盧文曦在內的分析師們,也開始擔憂臨港新片區此次政策優化被市場過度解讀,他們認為至少不能將之理解為樓市全面放松的一個信號。臨港新片區出臺的人才住房政策核心要點在于“人才”。目前臨港有庫存上升的壓力,優化政策有利于加快臨港樓市銷售速度,穩定臨港樓市。
多地優化調整政策,促進樓市良性循環
長三角地區,近日蘇州、南京六合區、安徽淮北等地也對樓市政策進行了局部優化。但這些城市與臨港新城的目的有所不同。臨港新城優化政策主要是將人才購房門檻降低,蘇州、南京六合區、安徽淮安等地則更傾向于通過放開“五限”、發放補貼等動作,提升市場熱度。
4月11日,淮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關于淮北市購房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指出2022年春季房展會期間(2022年4月30至5月4日),淮北市、外地居民或者企業在淮北市城區購房的,享受財政獎勵、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和開發企業補貼。其中,個人或家庭購買家庭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最高不超過6萬元獎勵;此外,房展會還針對部分項目,通過購房降低首付、利率,總房款減免優惠、加快放款速度等方式進行促銷。
同一天,蘇州市各區擬對限購、限售政策作出調整:限購從社保連續累計2年調整至累計2年,不用連續;二手房限售從5年調整為3年。
4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南京市六合區房產交易管理中心獲悉,目前外地人可在六合區限購一套住房。
更早前的3月31日,廈門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也將商品房預售標準放寬。
宋衛紅指出,為了提振樓市信心、刺激購房者購買力,各地會陸續調整、優化樓市政策,城市之間的分化也會變得明顯,其中核心的二三線城市效果會比較明顯,非核心的三四五線城市可能還要延續趨勢下行的低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