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建國之初的非常時代,在身邊人還在為溫飽發愁的時候,父母卻一直給他灌輸讀書的重要性;
他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奔騰年代,十年寒窗終于學有所成,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讓他成為全村的希望;
他崛起于高速發展的新世紀初,一路考上北大博士,成為親朋好友爭相傳頌的家族榮耀。
然而,卻在充滿機遇的全新時代跌落,而立之年與社會格格不入,如今卻只能靠低保度日。
他就是張進生,曾被北大導師寄予厚望,無奈最后慘淡收場。
張進生,于1966年出生于湖南常德一個小村子里,家中還有兩個姐姐,當時新中國正處于動蕩時期,大多數人都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但是張進生的父母卻從小便對這個兒子另眼相待。
父母有些重男輕女的思想,并未強求兩個女兒讀書學習,只要識字即可,然而對于張進生卻從小給他灌輸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姐姐們成年之后便早早地出嫁了,而張進生卻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
等到張進生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便把他送去了鎮上的小學,但是在那個年代小孩子都是一邊讀書一邊幫家里務農,有的能讀完小學,有的勉強讀到初中就外出打工賺錢養家,但是張進生的父母卻不讓他插手任何家中瑣事,只讓他一心用功讀書。
在父母的支持和監督之下,張進生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一度成為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標桿榜樣。
小小的張進生也慢慢開始享受被同學們羨慕,被老師夸贊的喜悅,越發的用功讀書,成績自然是節節攀升,從小學到中學一路名列前茅,是親朋好友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就在身邊的同學一個接著一個離開校園開始賺錢養家的時候,張進生已經在信心滿滿地準備高考,老師也對他非常有信心。
那時候高考是先填志愿,但是這個選擇卻難住了張進生的父母,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對很多專業名詞都看不太懂,后來打聽了很多人,大家都建議他們讓張進生去學醫,做醫生是鐵飯碗,工資也高,以后肯定有出息。
雖然張進生本身對學醫沒有什么興趣,但是聽他們這么一說也覺得有道理,便填報了醫學專業。只不過他們都沒有料到這個錯誤的決定讓張進生的人生走向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1984年張進生以常德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全村上下比過年還要熱鬧,儼然一副古時狀元高中衣錦還鄉之景。
張進生沉浸在這樣巨大的榮耀里,終于深切體會到父母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是什么意思,他終于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山村。
這年初秋,張進生昂首挺胸地走進了湖南醫科大學的大門,開啟了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他第一次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這里人才濟濟,張進生的狀元桂冠并不稀奇,這樣的處境讓他第一次感覺到惶恐不安。
在進入大學前,張進生的生活中幾乎只有讀書,他天生性格內向,周圍接觸過的人不過十幾個,除了學習交流幾乎不與同學來往,對于外面的世界和人情世故知之甚少。
開學第一天老師讓同學們做自我介紹,第一次在這么多陌生人面前說話的張進生緊張得幾乎發不出聲,窘迫的樣子還引起幾個同學安安竊笑,這讓張進生更加手足無措。
除此之外,大學里的集體生活也讓張進生非常不適應,既不知道如何跟室友相處,也不知道如何跟同學們探討學術,即便有人主動跟他交流,張進生也很難跟對方深入接觸,漸漸地便被孤立在同學圈子之外。
但是張進生想到,自己曾經因為成績幾乎天天被老師表揚,同學們對他也很羨慕,會主動親近他。
于是,張進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學習上,覺得自己只要成績好,就還會像從前一樣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羨慕。
他也的確頗有讀書天分,無論是老師課堂上教授的理論知識,還是他自己在圖書館里查找的資料,張進生都能很快地消化理解。
醫學院的專業課程原本就非常深奧,隨著課程的逐漸深入,同學們的成績也漸漸拉開了距離,而張進生就在這樣的競爭中逐漸成為深得老師喜愛的可塑之才。
在那個大學畢業還包分配的美好時代里,張進生憑借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不錯的醫院,很多人都羨慕他能得到這么好的機會。
剛剛入院的時候,帶他的主任也非??春盟?,但是當張進生真正參與到醫療工作的時候,他暈血的毛病便再也掩藏不住了,因為這個心理障礙,張進生沒法進手術室,更沒法接急診,只能看一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
除了在業務上無法學以致用,張進生在職場中也無法與同事、領導和諧相處,眼看著周圍同期進院的同學一個個晉升提職,最初賞識他的領導也逐漸對他失望冷落。
張進生的工作積極性幾乎消失殆盡,更嚴重的是作為一個醫生,他卻無法正視生命的消逝,每當有病患離世的時候,張進生都會抑郁很久。此外,他和同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甚至還多次頂撞領導。
醫院的工作環境讓他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張進生選擇從醫院辭職,在沒有找到新的出路之前,張進生選擇了繼續求學深造。
在醫院工作的那些年,張進生沒機會接觸臨床的時候就繼續埋頭苦讀,知識體系更新的速度很快,專業知識的儲備也非常充足。
1995年辭職后,張進生順利考上了北大醫學系的研究生,消息在家鄉傳開之后,他再次成為了小村之光。
時隔多年后再次回到校園,張進生終于長長出了一口氣,積壓在心里多年的郁結也終于解開,回到了舒適區的張進生放松自在,求知若渴。
即便是面臨著高壓的研究任務,張進生點燈熬油的也要按時完成,他的勤勉很快得到了導師的認可,成績也是遙遙領先,張進生慢慢找回了成就感,并信心滿滿地覺得以自己的成績畢業之后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因為研究生期間的優異成績,張進生又順利升入北大醫學系博士,與此同時英國一家醫學院也向他拋出橄欖枝,但是留學費用高達20萬元,張進生自己沒有收入,在家務農的父母也無力支付這筆費用,張進生只能遺憾拒絕此次邀請,繼續留在北大攻讀博士。
但是因為錯過出國機會,張進生一直耿耿于懷,心態情緒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在后續的深造求學過程中依舊無法釋懷,甚至發展為抑郁癥。
1998年,張進生因為抑郁癥向北大提出休學申請,之后回到老家修養,但是一年后依舊未回校報道,學校按照規定對他做出退學處理,學籍發回天津,后續的工作分配由天津招生辦負責。
但是張進生沒有回到天津,他輾轉到北京、上海等地找工作,結果都因為面試表現被拒絕。
張進生在學校讀書期間一門心思研究學問,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職場,社交能力機會為零,不知道如何跟領導同事溝通相處。
后來張進生又想要去大學當老師,繼續研究學問,但嘗試幾次之后還是沒能如愿,最終只能悻悻而歸地回了老家常德。
彼時,已過而立之年的張進生事業空白,家庭無果,父母已經年邁,張進生回村啃老的行為也引得親朋好友指指點點。
無奈之下,張進生只能繼續求職,好在這次常德一家醫院接納了張進生,每個月1000塊錢的工資與此前在天津的收入簡直是天差地別。
但是好在這個醫院很小,張進生沒有太大的社交壓力,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心態和情緒方面都有了很好的轉變。
但是周圍人的議論聲依舊讓張進生覺得不甘心,雖然博士未能畢業,但是北大研究生畢業卻委身在一個小縣城里,這樣的輿論壓力也時而讓張進生覺得生不逢時,心有不甘。
但幸運的是張進生在這個醫院遇見了一個對他很好的小護士,倆人慢慢發展成了情侶。
女友的出現讓張進生慢慢沉下心來,父母也勸他抓緊時間成家立業,穩穩當當的生活。然而在倆人相處的過程中,張進生時不時就拿自己以前的光輝歷史炫耀,起初女友還因為他是北大畢業而心生崇拜,但是聽得多了也會覺得膩煩。
而且張進生還經常跟女友抱怨,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無人賞識,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平臺,時間一長女友便覺得他有些眼高手低,好言相勸希望他能踏實一點兒。
沒想到張進生卻因此覺得女友看不起自己,甚至在后來有一次倆人再次因為此事發生口角的時候,張進生出手打了女友,女友一氣之下與他分手。
這次失戀讓張進生再次陷入嚴重的抑郁情緒,在工作中與領導同事多次發生口角,工作失誤也頻繁發生,最終張進生再次辭職回到老家,此后再也沒有回到社會,甚至過起了啃老的生活,靠二老務農的收入來過活。
此后,無論父母親友再說什么,張進生都拒絕在踏入社會,終日窩在家里無所事事。連續兩次被社會打擊,張進生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非但沒有想辦法克服調整,反而是龜縮回自己的保護殼里再也沒有出來過,慢慢邊不僅跟社會脫節,甚至不再與陌生人溝通交流,以至于在后來因為辦理一些家庭瑣事還丟失了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本,之后拖沓了好久都不去補辦。
就這樣張進生的啃老生活足足持續了18年,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50多歲的張進生依舊是無所事事,靠兩個姐姐接濟生活,這樣的條件更不可能有姑娘愿意嫁給他。
當地政府了解到他的情況之后,通過走訪調查,綜合考量他的情況,特事特辦為他補辦了身份證,又按照程序為他申報了低保,以確保他能維持基本溫飽。
現如今村里的老人依舊記得張進生,記得他當年一朝高中時候的風光場面,但是萬萬沒想到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
讀書的確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要學書本上的知識,也要學社會生存的常識,如果只是死讀書讀死書,那么到最后除了能得到試卷上漂亮的分數之外,終究還是一無所獲,就像如今的張進生,即便頂著北大桂冠,依舊只是拿著低保的普通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