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國內的企業來看,我國一共有96家央企,而央企的定位也是非常的廣泛,涉及人民日常生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以及制造業等各個方面,可以說這些央企是我國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柱,而這些央企總部也一般都是設立在我國的首都北京,作為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一個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影響國內的經濟走勢,因此很多的央企也是直接把總部設立在了北京。
而在北京逐漸發展的情況下,不管是央企、國企又或是大型民營企業都紛紛入駐北京,越來越多的人口也不斷前往北京發展,這部分人群還有一個“北漂”的稱號,也因此導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高達2200萬,在各方面資源和人口都不斷涌入北京的時候,也是使得北京的房價越來越高,交通也越來越擁堵,競爭也越來越大,為了給北京瘦身,國家也是要求部分企業機構和大學逐步搬離北京。
在此之后,國內的央企三峽集團就已經率先把總部搬離了北京,入駐到了武漢,目前來看,北京地區的央企首選地區主要是上海、武漢和雄安新區,在武漢和雄安新區都有一定數量的央企總部落戶之后,上海也是不甘落后,利用其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知名城市的影響力,也是吸引到了不少央企的“落戶“。
在此之前,上海也已經有了7家央企的總部,分別是中國商飛集團、中國船舶集團、東方航空集團、中國交通銀行、太平人壽以及中遠海運集團,時間進入2021年,上海也是迎來了他的第八家央企——中國電氣裝備集團。這家公司在今年9月正式在上海成立,屬于新成立的公司,而不是從其他地區搬過去的,是由多個電工電氣公司重組而成的,業務范圍涉及到發電、運電、配電、用電等電力領域。
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落戶上海之后,上海也是有了八家央企集團總部,可以說除了北京之外,也是央企第二多的城市了,那么上海又是憑啥成了央企的“第二總部“?首先第一點就是上海本身經濟發達,人才數量也不少,從去年的GDP數據來看,上海高達3.87萬億,雖說在全國僅排第十位,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上海僅僅只是一座城市,還能夠把其他諸多省份給甩在后面,也是可以看出其強悍的經濟實力。
另外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上海的經濟實力也是在不斷上漲,截至到第三季度,相比于去年已經有了近10%的增長,同時,在上海逐漸成為世界級城市的時候,隨之涌入的人才也是越來越多,與“北漂”相對應的是,上海人才也有個“瀘飄”的稱號,上海也是高校應屆畢業生以及海外留學生的工作首選城市。
還有一點就是上海作為國際中心城市的原因,要知道很多的央企,其業務除了國內以外,也是大部分都會涉及海外和跨國的,而在目前我國的諸多城市當中,最為合適的就是上海了,同時上海也是外資集團企業的主要聚集地,央企的入駐落戶自然也就有跡可循了,在央企總部逐漸落戶的同時,還有許多的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地區總部,截止到今年9月,這些公司已經高達818家。
綜上所述,央企總部在上海的設立,首先一點就是可以方便央企與外資企業第一時間的溝通,同時上海還有證券交易所,也是資金的流入地區之一,央企還可以就近吸納更多的資金和人才來發展和開拓業務,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上海還有這北京所沒有的國際港口,結合多方面的情況來看,上海成為央企的“第二總部“也是一個正?,F象。
此外上海的互聯網和電商行業也是發展得特別好,同時在國家城市發展中,還有環滬城市群的一個政策,除了上海本地資源以外,這些央企也能夠更好利用吸收江浙地區的資源企業,以央企的發展帶動上海乃至長三角以及整個環滬城市群的發展,可以說有跨國業務或者需要使用到港口的央企在來到上海之后,發展更是如虎添翼,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