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劉詩萌北京報道
2002年,強國論壇上一篇萬字長文《深圳,你被誰拋棄》火了。彼時,在經濟轉型陣痛中失落彷徨的深圳市民們或許想不到,十幾年后這座城市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并將在幾十年后成為全球的標桿城市。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布。這份4000余字的文件釋放了多個政策“大紅包”,例如深圳建設5G等重大創新載體、推動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支持深圳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等等。
《意見》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目標:到2025年,深圳將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到本世紀中葉,深圳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從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來看,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就是深圳了。因此,深圳的發展應該著眼于全球,借力全球、服務全球,有未來引領全球發展的雄心和抱負。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作為重要的經濟特區,深圳以其高科技企業之多、研發投入強度之大,一直被外界稱為“創新之都”、“中國硅谷”。盡管并未正式列入國家中心城市,但根據中國社科院鄭州市政府鄭州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聯合《華夏時報》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深圳在科技和金融方面實力卓然,是國家重要科技中心和國家重要金融中心之一。
此次,在眾多政策紅包當中,深圳原本就具有優勢的科技創新迎來了更大的利好——深圳將成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陣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在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提法偏重于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具體措施上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于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相比之下,“主陣地”、“關鍵作用”等新提法,給出了深圳在科技創新走廊當中占主導地位的明確信號。
具體措施上,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這些方面,深圳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領軍企業,如華為、騰訊、、大疆等等,都已在世界范圍內領先。
除此之外,金融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兑庖姟芬笊钲谔岣呓鹑诜諏嶓w經濟能力,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支持在深圳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產品互認。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
1980年,國務院批準正式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過去的近40年里,深圳一直被稱為先行先試的特區試驗田。不過這一次,它有了新的歷史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平安證券研究所宏觀組研究員陳驍、魏偉、郭子睿指出,“先行示范區”的定位不同于當年“先行先試的特區試驗田”定位,這意味著深圳的制度創新改革不僅僅要符合深圳的實際,還要將相關做法在全國進行推廣,以點帶面推動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從“試驗”到“示范”,個中包含的是中央對改革開放40年當中深圳發展成就的認可。2018年初,深圳宣布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億元,首次超越香港。而就在30年前,深圳只是一個一文不名的沿海小漁村,而香港是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當年GDP為183億元,比整個廣東省只少了2億多元。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開放而生的城市。開放是過去“深圳經驗”的題中之義,也仍然將成為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兑庖姟诽岢?,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有利于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
在這方面,一些突破性政策被寫入其中。例如,深圳將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提升對港澳開放水平等。
當然,深圳當前也仍然存在一些發展短板,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不足,房價仍然過高等等。尤其是教育,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張基宏在公開場合講話中曾談到,許多高層次人才選擇來深圳工作、定居,對子女進行優質教育的期望值很高,如果優質教育資源和國際化、選擇性教育資源不足,將嚴重削弱這個城市的吸引力。
對此,《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